欢迎来到云好人!
loading
免费发布信息
·鱼台 [切换]

      历史文化

      2023-09-27 12:49:31发布,长期有效,179浏览
    • 收藏
    • 置顶  |
    • 举报  |
    • 区域:鱼台
      • Q Q:867735559QQ在线交谈
      • 联系人:王苏杰
      • 电话:188****2223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
        • 云好人提醒您:本站只为传递好人好事,记录好人好事,歌颂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好人一生平安!本站旗下有《中国好人网》以及各县市《好人网》请记住我们!
    • 信息详情

    发布日期: 2023-03-08    来源:鱼台县政府网

    鱼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闻名遐尔的孝贤故里,孝贤文化、湖渔文化、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稻改精神激人奋进、熠熠生辉。

    孝贤文化

    鲁隐公观鱼过去200多年,孔子的三位高徒,在这儿又演绎出一段五里三贤的历史佳话。闵子骞、樊子迟、宓子贱,皆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中人。孔子去世后,闵子骞、樊子迟、宓子贱三人返乡,在当时的鲁国棠邑即今山东省鱼台县设帐讲学,弘扬儒家学说,从学者数百人。因他们的居所相距不过五华里,故称五里三贤

    闵子骞,今张黄镇大闵村人,孝行突出,被列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相传闵子早年丧母,后母冬天以芦花为其絮衣。被父亲鞭打后发现,即欲休妻。闵子跪父力劝: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从而感动了后母和家人。孔子对他大加赞赏:孝哉,闵子骞!

    樊子迟来到鱼台后,不但积极办学,还关心当地农业生产,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宓子贱故居在今大闵村西,曾为单父宰,鸣琴而治,人民安乐,贤士遗风传于后世。    

    稻改精神

    鱼台县濒临南四湖,地势低洼,水涝频发,群众饱受自然灾害之苦,鉴于当时的条件制约,一时无法改变现状。面对绝境,196412月,刚刚恢复鱼台县建制后的县委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改水为水、旱田改水田、种植水稻的英明决策。当时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号召,全县大干150多天,开挖干支斗渠7396条、2753公里,完成土方工程1500万立方,砖石工程8.5万立方,修建渠系建筑物3500余个,疏通旧河道4条、100多公里,新建、改建排灌站46座。搬动的土石方,如果筑成1米高的土坝,可以绕赤道一周半。1965年,35万亩水稻喜获丰收,人均500斤,外出逃荒的7万群众全部返乡,稻改取得了历史性胜利。鱼台稻改是在特殊困难时期,鱼台县委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改造自然的生动实践,集中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党性、奉献的精神、优良的传统和扎实的作风。

    鱼台稻改是从创造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现实要求出发,在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和耕作制度上做出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突破,是在特殊困难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一个具有史诗意义的壮举。其内涵是:解放思想、实事求的时代风范;居弱图强、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大局观念;不畏艰险、拼搏奉献的担当精神。其最本质、最主要的思想精髓可概括为:居弱图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拼搏奉献

    鱼台稻改,记载了鱼台人民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见证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实事求是、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伟大壮举。半个世纪以来,稻改精神已成为鱼台的一个精神符号,是历史留给全县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新时代,大力弘扬稻改精神,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激发干群撸起袖子加油干,建设美丽富饶、生态宜居、和谐幸福的现代化鱼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历史遗迹

    古遗址

    栖霞堌堆遗址、前李堌堆遗址、左堌堆遗址、重乡故城遗址、徐庄堌堆遗址、马堌堆遗址、武棠亭遗址、方与城遗址、旧城遗址等

    古墓葬

    樊迟墓、随集墓群、张澄甫墓等

    古建筑

    鱼台孔庙大殿、闵子祠、太公庙遗址、鱼城清真寺、梁子祠、翟氏家祠等

    古石刻

    汉画像石、唐楼台出列图浮雕、大唐方与县故栖霞寺讲堂佛钟经碑、唐密多心经碑、鲁隐公观鱼处碑、明王世聪墓志铭、韩氏墓碑、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康熙御碑、汉杨叔恭残碑、麒麟画像石、龙头碑、明天启四年律碑等

    武棠亭遗址:鲁隐公曾在此观鱼

    武棠亭遗址位于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西。是春秋时期棠邑治所。公元前718年(春秋隐公五年),鲁隐公在武棠亭观鱼。现遗址面积1.2公顷,南北长125米,东西宽96米,高3米。土层为黑花土、灰土、黑淤土。出土文物有鬲足、鼎腿及粗、细绳纹陶器片等。北部断崖处,曾出土商代石器;西北部顶至1.5米处,曾挖出石匣墓,墓中有汉代陶器和汉画像石。1992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亭内有超化寺,座落于武棠亭遗址顶端。始建于864年(唐咸通五年)。先时殿宇僧舍峻整僧众几百迨明弘治初年寺倾圮过半僧人宗昭(俗姓樊)费资百金重修正德年间建伽蓝殿3未及塑像而流寇火其方丈至嘉靖初年樊骥以己资工塑伽蓝神像建方丈三间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伽蓝殿为霪雨倾坏骥之弟骐亦出已资命匠修建并于殿侧立碑记之名为重修超化寺殿记邑人王秀民撰文(此文见鱼台县志康熙版)1990年唯余伽蓝殿2006年重修伽蓝殿现檐阿华彩而轩翔为鱼台唯一现存唐建古刹。

    观鱼台上现存鲁隐公观鱼处碑,碑阳文字是崇祯九年(1636年)所刻,而碑阴所刻重修武棠亭鲁侯观鱼处记却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撰文。明、清两代相隔89年同树一碑,实属罕见,堪称美谈。

    台上原有古柏一百多棵,历经沧桑,现存14棵。为加强对该遗址的保护,文物管理部门安排专人看管,并植松、柏、花、草进行绿化,现已成为一处集文物保护和旅游观瞻为一体的园林式风景胜地。

    景区距鱼台县城10公里,距武张公路300米,距济徐高速鱼台段1.5公里。

    樊子迟遗址:孔子弟子、儒家先贤活动及长眠之处

    樊子,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505—454),春秋末鲁国人,亦说齐国人,孔子学生。其先祖出于周太王次子仲雍支孙仲山甫(鲁献公次子),辅佐周宣王,致宣王中兴,成为一代名臣,官至卿士,被宣王封于樊,赐樊侯,建樊国。其子孙以封地为姓。历史上的樊,在今河南济源市,原为商汤王后裔七族樊氏的居地樊陂,后改阳樊。周灭商后,周武王把商裔七族交由纣王之子武庚管理。后随武庚反周,被周公旦和姜子牙征伐,其余一分为三,一部交微子由商改宋,另一部交姜子牙迁齐监管余部交卫国,由周公旦同母弟康叔监管,为奴,姓失。

    仲山甫有三子,长子继嗣为君次子在周为官,因不能继嗣为君,受封于汉水上建樊城三子居任北,原鲁献公赐于次子仲山甫的食地寿张(现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何岗、耿村一带),以父封地为姓,俗称樊三公。居地改为樊陂。后成望族。秦统一中国后,设樊县,隶属任城郡辖。

    宗谱和史料记载:樊三公生子甲子甲生伯虎伯虎生东阳父东阳父生公勤公勤生皮皮于鲁定公五年春(公元前505)生樊子于任北樊。其祖墓冢都在今济宁市任城区西北二十里许南张镇西,文革前西有樊三公冢,樊子墓和樊氏汉墓群(俗称樊家堌堆,樊家林)

    樊子少孔子四十六岁,十八岁时,曾去曲阜拜孔子为师,但当时因孔子周游列国未回,未能如愿。后同冉求仕于季孙氏,深得冉求信任。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春,齐伐鲁,冉求率左师御齐,樊迟为副将,他作战勇猛,率师冲入齐军,大败齐师,取得胜利,立了战功。当年秋,孔子回鲁,收樊子为徒,并为孔子赶车,不离孔子左右,是孔子晚年得意弟子之一。

    樊子勤学好问,求知心切,曾三问孔子,当面向孔子请教种田种菜即使在陪孔子散步午雩台下还问:崇德修匿辨惑等问题。仅三年,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精通。这是在孔子弟子中所少有的。

    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樊子守丧三年。时不久进入战国,樊子为避战乱,尤为昔战齐故,曾一度在邾、陶隐居。后同闵子、宓子来棠地办学,传道济水一带(现鱼台武台),弟子数百人。世称五里三贤,既出其故。

    据传樊子来棠后,不但积极协同闵子、宓子办学,还关心当地的农业生产,他根据当地地势涝洼的特点,摸索出一套挖方坑筑台田,形成了粮基鱼塘、圃基鱼塘、果基鱼塘、桑基藕塘等生产模式,广为流传,至今还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

    鲁悼公十四年秋(公元前454),闵子、宓子、樊子驱车同去曲阜祭奠先师孔子,途中樊子因风寒暴卒于陶,终年52岁。在闵子、宓子的主持下,将樊子葬于原故居樊庄村(现鱼台县樊庄村)西南一里许的济水北岸,武棠亭下。距今已两千四百六十余年。樊子祠、府原在其故居樊氏村内,因历史原因,清乾隆四年改建在武台村中。

    樊迟墓位于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西南20米处墓暴露在地面为土丘状高出地面3米,周长20樊子名须字子迟春秋末年鲁国人(亦说齐国人)出生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丙申春任北樊庄(今济宁任城区南张镇)当地现存有樊三公(樊子六世祖)冢,樊子父亲樊皮等樊氏汉墓群,俗称樊家堌堆·汉代樊迟十一世孙樊宗,樊岩在樊迟墓旁修建了樊庙,樊府,樊林,树碑于墓前,规模可观,历代祭奠。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城遗址:黄河泥沙长期淤积城外而成

    旧城遗址位于王庙镇旧城里村一带。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1400米,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以水面为主。旧城原为《左传》所载之郎城,又称郎台,原城邑毁于楚汉争霸时期,后讹称黄台,或因黄水不没而易名。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始迁县治于此。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七月,黄河决口于铜山县的孙家集,913日,洪水灌城,官舍民房全部倒塌,城址沦为湖泊。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县治所迁至董家店(即今鱼城)。1985年公布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堆遗址:龙山文化遗存

    栖霞堆遗址位于 位于山东省鱼台县李阁镇姜楼村满庄西,皮店至李阁公路的北侧,东为苹果园,西临灌溉渠,遗址高出地面约14米,顶部南北长38米,东西宽26米;底部东西长110米,南北宽90米,顶面积9900平方米。顶端原有栖霞寺一座,曾列为鱼台县十大古景之一,名日:栖霞返照。寺已不存在,仅存唐碑一块。碑文为《大唐方与县栖霞寺讲堂佛钟经碑记》。进士登仕郎朱怀隐撰文,宣德郎骑都尉徐伯兴书。顶侧8米以下为灰褐土、深灰土、红烧土,夹有大量陶片、兽骨、鹿角、石器、蚌器等。出土文物有石锛、穿孔石斧、半月形一面刃石刀、长条形一面刃石镰、穿孔蚌刀、蚌镰、骨锥、骨匕、夹砂红陶鬲、高柄杯、弧形杯、灰陶瓶、白陶鬶、鸟面鼎及0.6~0.8毫米厚的黑色蛋壳陶残片。1980年经鉴定遗址顶侧8米以下为龙山文化遗址,8米以上至顶端1.5米为商至周代文化遗址,顶端至1.5米处为汉至唐代文化遗址。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大殿:明式建筑 历经烽火

    孔庙大殿座落于鱼城镇中心中学院内。始建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部分建筑材料从原县城文庙(位于鱼台县王庙镇旧城海子)拆运而来。主体建筑大成殿长23.7米,宽15.3米,高15.5米,占地面积362平方米。建筑形式为五脊歇山式,七楹四十二柱,每柱径42厘米。单层飞檐,上覆绿色琉璃瓦,前侧正中有黄色琉璃瓦饰成的菱形图案,飞檐饰以陶制飞兽,殿脊两端二龙对峙,内外施斗拱,平拱双昂,五彩缤纷。殿两侧东、西两庑各9楹,前有戟门、棂星门各三楹。中为泮池,东西列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节孝祠。殿东北有启圣祠,后有明伦堂,堂后有敬一亭。文庙四周筑有围墙,大成殿正前方彩色照壁上,饰有九龙、二凤图案,形象生动。照壁前有青云桥,桥南沿鱼城东西大街北侧建有文明坊,飞檐彩绘,上书千古道源四字。19385月,日军攻打县城时,炮火摧毁了大居殿正中二楹。1942年春,鱼台县孔孟学会捐资修复。1945—1948年附属建筑相继拆毁,今唯余大成殿及附属碑刻四块,即唐楼台出列图,康熙御碑,孔子赞碑,龙头碑,其中尤以唐楼台出列图和康熙御碑比较珍贵2004年,由市县财政出资40余万元对大殿进行了抢救维修。2016年修复孔子及四配(包括颜回、曾参、孔己、孟轲)塑像。2017年修复神龛、天花、藻井。2021年以来,先后开展孔庙大殿防雷工程、安防工程、消防工程。

    重乡故城遗址

    位于罗屯镇驻地西南5.4千米。为商代至汉代文化遗址。据考,此村春秋时为重馆,后建重乡邑。明代改称文香社,后因此地残存旧城海子,故又称香城海。遗址高出地面0.5米,长60米,宽50米,面积3000平方米。土质为灰褐土、红淤土。出土文物有鬲足、豆把、甑口沿、陶壶、陶罐、陶马、陶人、铜镜、铜佛像等。

    闵子祠:

    闵子祠是闵子骞的家祠,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是孔门著名弟子,十二哲之首,古二十四孝子之一。在孔门中以德行并称,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闵子祠位于今张黄镇大闵村,闵子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钦赐门宗孝行匾额,悬挂于闵子祠大殿正中。闵子祠主殿东西长14米,南北宽8米,高12米。重梁起驾,雕梁画栋,六根巨大圆柱顶梁,系典雅宫殿式古建筑。正殿两侧为磙龙脊暗楼。十年浩劫大殿被毁。现仅存东西配殿各三间,院内尚存有清代碑刻三通,分别为重修鞭打芦花碑、重修闵子祠碑、闵子祠祭田碑。

    演武坡:

    位于鱼台县谷亭街道演武坡村。唐·贞观17年(公元644年)李世民不纳朝臣意见,执意御驾东征。是年太宗派大将张亮、薛礼率战舰500艘,士兵四万三千人;派李绩率步骑兵六万及一部分胡兵,合势东征,在此练兵,这里就是演武坡故事的发源地,给此地留下一个带有历史印迹的名字——演武坡。

    非遗传承

    闵子骞传说:闵子骞(前536-487)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今鱼台县大闵村人),15岁拜孔子为师,小孔子15岁为孔门高足,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闵子骞是孔门四大弟子之一,被列为圣门十二哲之首,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也是历史上十二哲中唯一入选二十四孝人物之一,是2500年以来闻名华夏的著名孝子,是中华传统伦理、孔子孝道文化、与时俱进先进文化的生动艺术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灿烂文化的瑰宝。2007年,闵子骞传说入选济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年,闵子骞传说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山东清音:山东清音作为山东省稀有曲种之一,起源于盛唐时期,在民间土生土长,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流传于鱼台境内的山东清音,主要板式和曲牌共有九种,分别是起板、评调、大清腔、小清腔、串子、大曲溜子、小曲溜子、平头、彩腔,伴奏使用扬琴、琵琶、大阮、坠胡、二胡、木鱼等。但山东清音因唱腔独特,曲调过于委婉,难唱大书,渐被琴书、坠子取代。1982年,县文化馆音乐创作人员刘同志对多位民间艺人掌握的山东清音的板式和唱腔进行整理,使得几近失传的山东清音重见天日,被编入《山东省地方曲种音乐集成》。随后,新编剧目相继参加了市(地)、省及全国的文艺会演,并多次荣获大奖。198310月,参加了进京文艺汇报演出,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及专家的好评。2011年,山东清音入选济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6年,山东清音入选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版年画:鱼台木版年画曾盛极一时,有手绘、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种表现方式,以线条粗犷、色彩绚丽、造型简练、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装饰手法上突破传统,丹作底色,色彩强烈富丽,人物衣饰上的花纹用线条流畅的写金描银渲染,俗称写花,极富民间画的韵味,且可印制大幅作品,为其他地区民间年画所罕见,具有鱼台本土文化的显著特征。流传至今大多已失传,唯有李阁镇陈集村陶家依然在传承着这项濒危的传统技艺。2007年,木版年画入选济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夯歌:鱼台夯歌起源久远,是本地劳动人民和民间曲艺者的合成创造,流行于微山湖西平原及周边地区,是在建房打夯时人们喊的具有一定的音乐节奏的劳动号子。夯号分为大中小三级韵律,大部分夯号演唱者是夯把式,也有的夯把式因年老体弱,不能再扶夯把,只演唱夯号。其节拍规整,音域适中,对比度很强,音乐坚定有力。一般以一个领,众人合的形式来表现。2009年,夯歌入选济宁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坠子: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其唱腔可归纳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 4部分,在主体唱腔进行中,根据唱词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拙十字、寒韵、滚口白等唱法产生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异表现不同的感情。鱼台县传承的坠子是由道情改唱而来的,多用简板演唱,方式是单口演唱,由12把二胡伴奏。2009年,坠子入选济宁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绾结葫芦: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以葫芦为主体,衍生出多种艺术,其中绾结葫芦是一项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绾结葫芦在民间被称为打结葫芦或者系扣葫芦,唐朝就已出现,清朝曾风靡一时。由于绾结葫芦技艺难度高、只在家族内传承等因素,造成绾结葫芦技艺在民国后几近失传。张黄镇赵庙村村民赵银刚是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的传承人。2011年,绾结葫芦入选济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湖滨大鼓:宋代时说唱大鼓已在山东境内流传,明代流行于鲁西南地区,在微山湖西岸融合本地的文化特征后形成独具特色的大鼓说唱形式,清中叶始称鱼台大鼓。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整理发掘后称湖滨大鼓。湖滨大鼓的演唱形式多为单人站唱,演唱时演员左手操简板(或月牙板、梨花板),右手执鼓楗击小盘鼓,演唱多用慢腔、平腔、快口等。演唱风格明快有力,唱腔简洁,似说似唱,韵味独特。非常鲜明生动地表现了鲁西南湖区人民率真、豁达、明朗的性格特点。演出时也可有专人操弦伴奏,伴奏乐器主要为:扬琴、三弦、二胡、阮、琵琶等。2015年,湖滨大鼓入选济宁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古琴制作:古琴作为中华先贤的修身之器,是推行礼乐文化的重要工具,它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德艺相容,心声契合,从萌发阶段起,就不只是一件单纯的乐器,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古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六寸象征六合;面为弧形,象征着天圆;底板为平,象征着地方;琴面有十三个徽位,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由五条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条弦,武王伐纣时,为了提升士气又增一弦,所以古人又称文武七弦琴,后加的文武二弦又象征君、臣之合恩。2018年,古琴制作入选济宁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锔瓷: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讲得就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锔瓷。瓷是一种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针一样的锔钉修复起来的技艺。锔瓷作为民间传统技艺,展现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界的崇拜与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也体现了长久秉持的一种保物惜福的生活态度,同时它还蕴藏着中华民族恪守千年的勤俭美德。2018年,瓷入选济宁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布贴画:布贴画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手工艺,它以粗布为原料,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用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创作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的画面。鱼台布贴画是在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以剪代笔,以布为色进行创作充分利用布料的天然纹理和花纹,选取轻薄到厚实的布块用布贴的形式表现类似工笔画的艺术韵味,具有笔墨不能取代的奇效,集工艺性、艺术性为一体。2018年,布贴画入选济宁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抡铁花:抡铁花是鱼台县鱼城镇中东北村元宵节的传统节庆活动,属于民间烟花会中的一种,在中东北村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当时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于火灾而祭祀火神 作为一种传统节庆活动,抡铁花表演时,先慢慢转动花架,使花筒内燃烧的木炭产生离心力向四周甩溅铁花,随着转动的速度增加,花筒内温度升高,碎铁融化、铁花飞溅,整个场地中央金花四射、流光溢彩,形成一座光线交织的光环,景象壮观。抡铁花须在夜晚进行才能达到最佳视觉效果。表演时,先由35人慢慢摇动,出现繁星闪闪;接着出现小鱼儿飞窜;大约30分钟左右开始甩花,当火燃烧正旺时,摇动花架的速度逐渐增加,平均68人一组轮流转动,随着速度的加快,金色的铁水被一层层地甩出来,火树银花,耀眼夺目,气势磅礴,景象之美之壮观,令人惊叹。2018年,抡铁花入选济宁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梁公砚:梁公砚是古代澄泥砚的一个品种,是古代澄泥砚中的名砚,梁公砚质地坚细,表面滑腻,色泽蕴润,造型多样,烧制工艺较精,常见的有三足鼎形、四足长方形等,砚背多有铭文,铭文内容多以崇儒劝学为主,存世量稀少,以其制作精良、品貌华贵为世人所称道钟爱,且价格昂贵。2014年秋,谷亭街道银都小区工地施工时,集中出土10多方款识为梁公砚的残砚。为切实传承发掘保护利用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谷亭街道从20204月组织文化站及研发团队进行复原研发,一块梁公砚的成型需要经过22道工序,找泥、晾晒、沉浮、浸泡、雕刻、打磨、烧制、水磨、包装等,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从一块胶泥到精美的梁公砚,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实验,终于用当地的胶泥烧制出做工精美、原汁原味的梁公砚。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

    首发网址:http://yutai.yunhaoren.com/guaikuang/18522.html
    查看全部鱼台概况信息
    发布一条鱼台概况信息

    • 您可能感兴趣
    • 鱼台新发布
    18861362223